共建单位




武汉大学 

共建单位(图1)


         武汉大学依托窦贤康院士、徐红星院士、何军、龚威等专家,在量子雷达、光量子、固态量子器件等诸多方面都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优势方向和成果基础 

         量子探测激光雷达系统:首创量子频率上转换技术突破了 常温下探测红外单光子的量子效率极限;在国际上首次建 成基于1550 nm红外激光源的量子激光雷达,实现了重要 空间参数和大气参数高精度获取。 

         量子光芯片与单分子探测领域:实现量子极限光场增强的测量,奠定纳米光学超灵敏光谱传感的基础;实现创造纪 录的等离激元亚皮米精度的位移传感;实现纳米光逻辑、 光路由等小型化集成光芯片原型。实现了48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机模拟,创造了当时通 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世界记录。固态量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单光子探测、多能级振荡量子 调控技术等方向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一系列自由空间光通信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自由空间, 在XX-2量子密钥分发试验完成了”同步光与激光通信系统“研制任务。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共建单位(图2)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依托詹明生、柳晓军、王谨、梅刚华、高克林等专家,在基于原子的量子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优势方向和成果基础 

原子干涉器件:实现了国内第一台原子干涉仪、第一台原 子干涉重力仪、第一台原子干涉重力梯度仪、第一台原子 干涉陀螺仪。设计实现的国际首台铷-85原子绝对重力仪 参与了2017年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开发了原子仪、原子 重力梯度仪、原子陀螺仪等系列原子干涉器件产品。

原子钟:研制的星载铷钟用于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成功 实现我国首台钙离子光钟,数据被国际时频机构采纳。

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精密操控原子实现魔幻光强偶 极阱和单原子量子比特的无消相干转移;实现了保真度优 于99.99%的单比特量子逻辑门和98.0%的异核两比特量 子纠缠;首次实现单个分子的相干合成。 

大气激光雷达实现国家重大工程应用。 

芯片磁力计/芯片原子钟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现了在亚光学周期时间尺度内发生的阿秒钟机制。 

精确确定了锂原子核的电磁分布半径。 




华中科技大学

共建单位(图3)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依托罗俊院士、胡忠坤、蔡建明、刘鑫等专家,在基于量子技术的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以及量子传感 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列重要研究成果。

优势方向和成果基础 

基于物质波干涉的量子精密测量:将基于物质波干涉的量 子技术深入应用于绝对重力测量、重力梯度测量、磁场梯度 测量以及倾斜测量等精密测量领域,自研的量子绝对重力仪 实现了国际领先的分辨率;自研的可移动量子重力仪在国际 比对中的测量精度为同类仪器最好水平;自主研制了首台高 精度量子磁场梯度仪;首次提出并检验了与自旋取向相关的 等效原理;实现里德堡原子精密电场测量;实现超高精度的 铝离子光频率测量与超窄线宽激光器;研制引力波探测天琴 计划首颗入轨卫星天琴一号的核心载荷。

 固态量子传感:基于固态自旋量子探针,构建多模态量子传 感设备,实现量子几何张量的直接测量,为量子传感在生物 医学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技术。 

 拓扑量子计算:提出实现拓扑量子计算马约拉纳平台的三个 基本准则,首次给出了马约拉纳涡旋态实现拓扑量子计算的 完整路线图。 

腔光力学理论研究:率先提出并揭示腔光力系统中的一系列 新奇非线性光学和量子光学效应,包括压缩增强光与物质相 互作用方法、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混沌、光力诱导孤子等;提出基于斯托克斯过程的光控多声子关联辐射以及宇称 对称性保护的多光子关联辐射,理论预言接近00%纯度的 关联光子对辐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