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将电子自旋共振与原子力显微镜相结合,成功地对单个分子中的单个电子自旋在数十微秒内实现相干操纵。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分子系统的退相干在原子尺度上的潜在机制,并有望用于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领域
近期,哈佛大学Mikhail Lukin团队与QuEra Computing、麻省理工学院和NIST/马里兰大学合作在这一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谷歌与斯坦福大学的联合团队在70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上观察到了测量诱导相变,这是迄今为止探索测量诱导效应的最大规模系统。
《自然》杂志同期发表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研究团队的三篇独立工作,展示了中性里德堡原子系统中高保真度的量子门操作与纠缠态产生。
标准量子极限standard quantum limit限制了不相关粒子系综所能达到的测量精度。从根本上说,这种限制源于量子力学的非交换性质,从而存在称之为量子投影噪声涨落quantum projection noise。
光子在长距离连接中的损耗限制了量子网络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使用量子“中继器”系统来增强网络节点之间的信号。 现在,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长距离连接量子设备的新方法,这是让该技术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必要一步。研究发现,掺入钨酸钙晶体中的铒离子在电信频段发出的光子彼此无法区分,因此有望用于此类中继器。